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精神家园,同样可以做你我精神的坐标

发布日期:2024-06-08 03:28    点击次数:99

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是浪漫的、别具一格的,处处都显露出对于人生或人性或生活的热爱和关怀。下面举一个例子,以作赏析。

在《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史铁生先生如此写道: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地坛之精神,对于史先生而言,是独一无二的,是任谁也夺不走的,因为那精神是藏在内心深处地宫所在的。

钥匙只有一把,那就是史先生腰间挂的那把,只有当他把钥匙插进地坛古老斑驳的钥匙孔的时候,时间之轮自会缓缓转动,展现出史先生心中的模样。

那史先生心中的地坛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用大气、温柔的文字带领我们进入,像一个称职的有点过分的导游。

他说,当你的视线穿透祭坛的石门,可以看到落日的余晖,那光辉自然是灿烂的,或许是金色或许是红色或许是彩色,但与色彩相比,那光辉给我们的感受才更重要,那是寂静的声音,更是包容的声音,唯有包容才能将地上的坎坷填满。在这里,史先生把对人生的痛苦领悟成地坛园地上的坑洼不平,面对着落日的寂静光辉,这点痛苦又算的了什么呢?

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故事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情绪,一个又一个情绪,就像一位又一位或蹩脚或优秀的演员,登场、表演和谢幕。先生自然有落寞的时刻,因为二十岁在最狂妄的年龄瘫痪,显然这种时刻还为数不少。但幸运的是,总有歌者出现,在地坛中,这歌者就是雨燕,它们高歌一曲,让我想起了笑傲江湖中的歌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还有孩子,还有雪,还有脚印。孩子们都喜欢下雪,他们往往不会纠结于这雪是如何而来,却更喜欢沉浸在雪的冰凉、雪的洁白中去。他们在雪地里奔跑如小鹿,甚至会在雪地里打滚撒野,大人们也不会呵斥他们,由着孩子们玩耍,就好像自己也在雪地里狂欢一样。我们皆从孩童而来,又终将离开孩童而去。

还有苍黑的古柏,几百年的树木,像一个个卫士,但护卫的到底是谁呢?先生用镇静二字来表达他对于古柏的敬意,用没日没夜来形容古柏的坚持,人的寿命是短暂的,人生的句点也是提前写好的,而这些古柏就用一种沉默的姿态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慢慢老去。

还有暴雨骤临,我们人到中年的人怕是都有体会,那天空似乎被人猛的扇了一巴掌,于是嚎啕大哭起来,泪水一颗颗击打在夏日大地的尘土之上,就像水滴进了一团火,噗嗤噗嗤不绝于耳,虽然转瞬就熄灭却不绝如缕,先生说那是灼烈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这形容简直绝妙,我们闻得到泥土,也闻得到草木,但我们体会到了灼热、热烈、清新和脱尘了吗?这一切就在一场暴雨中彰显,而透过这场暴雨对大地的拥抱,先生想起了许多夏天的故事,而那些故事里,也有着你我的影子。

还有秋风至,早霜临,生命到了该凋谢的时候自然会凋谢,但那落叶却不忧伤,它们有些在用尽最后的力气,跳一支舞;有些像一艘艘小船,停泊在大地上,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但初衷不改。于是,一股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弥漫开来。这又是神级的描述了,微苦的味道可以有很多种,但令人舒服的、恰到好处的微苦却是能健人脾胃的,是让人开怀的,虽苦却又回甘。

最后,先生说味道是需要身临其境的,是难于记忆的,但只要你闻到,你便知道它就是它。于是先生总会到地坛去,因为那里是他的精神家园,一个启发、包容、解放了他的地方。同样也是启发、包容、解放了无数阅读《我与地坛》读者的地方。于是,此地成为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和坐标,它胸怀坦荡,愿意为任何人指路,只要你我需要!